「Hey!來去買衣服吧!」買衣服這種日常對現代人來說一點都不稀奇,但你會打開設計公司大門,劈頭就問「Hey!我想買設計!」嗎?衣服包裝的是一個人,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個人的形象,而品牌設計包裝的是一個產品,不也同樣是代表這個品牌的形象嗎?拜工業化所賜,衣服的產能愈來愈高,人們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高品質的服飾,同樣的道理:
為什麼人們不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高品質的品牌設計呢?
你會說:「品牌設計設計的是專屬我的品牌耶!怎麼可能買得到呢?」那麼請問:「買來的衣服所包裝的不是獨一無二的你嗎?為什麼可以買衣服來代表你,卻不能買設計來代表你的品牌?」想像你走進設計公司,和設計師討論幾個月甚至幾年,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作品是如你所預設的嗎?其實多半都是妥協過的結果,有些甚至破局花了冤枉錢,大家都沒好處。換一個情境,有沒有可能走進一間專櫃,櫃上有成千上萬的設計樣式,你從中選了一個,繡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呢喃道:「好!就這設計吧!」,這是「類專屬設計AC Design」(Artificial Customized Design)想達到的成果。
「類專屬設計」提供品牌商更多選擇
設計是無形卻重要的價值,其不比工業產品容易量化,當設計師名氣不夠響亮的時候,往往只能收到極微薄的設計費,同時在企業碎片化的時代,多數企業也負擔不起高額的設計費,而形成了M型化的設計生態,大設計公司服務大企業,獲取高額設計費;小設計公司服務小企業,僅能糊口。從結果論來看,兩者的結果和其中的金流往往脫離了對等關係,大者恆大,微者恆微,這是一個不健康的市場生態。
若有這麼一個平等的平台,好比PChome或Amazon,所有人都可以在將自己的設計上架販售,公平競爭,讓品牌商自己比較,選出適合自己的價格與方案,那麼昂貴卻普通的設計會被屑低價格,廉價卻有特色的設計會有機會竄升,品牌商也有更多的選擇,減少設計溝通的風險,這是「類專屬設計」的好處。
選一個設計繡上自己的名字就是「專屬於你」
以包裝設計為例(包裝設計是品牌設計重要的一環),走一圈百貨公司不難發現設計是有跡可循的,啊!那是我最喜歡的霧霾藍、Tiffany的湖水藍,喔!那是波希米亞的風格、那是禪繞畫的風格,那是草間彌生的點點風格,我有密集恐懼症…。假如有一百個品牌都認為80年代磨石子地板的風格符合自己的品牌形象,何不共同請一個設計師,共同負擔設計費用,設計幾組作品大家共同使用?這是其中一種具體化「類專屬設計」的方式,在這個例子中,設計師需設計好包裝的結構、印刷的花樣、圖文的排版,針對不同的品牌只需換上不同的Logo、Slogan、產品說明等資訊,就完成專屬的設計了!
同款設計搭配不同品牌資訊配合不同產品使用
衣服不「撞衫」設計就不擔心
專屬於一個品牌的設計,怎麼能跟別的品牌一樣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和「撞衫」是一樣的,多數的人在路上碰到和別人穿一樣服裝的時候會產生尷尬的心裡,尤其當你覺得那個人的格調不如自己時更甚,但你會為此而找設計師設計一款專屬於你的衣服嗎?多數不會!面對「撞衫」有很多種處理方式,這裡以服飾列舉幾項為例,事實上每一項都可以套用在包裝設計上:
- 再買別件衣服就好啦!
- 選擇圖紋較不那麼明確的、抽象化的,撞了也沒有人會發現。
- 選擇比較少人會穿的款式。
- 花多一點錢買名貴的設計,一方面少人買,二方面撞了人家也會知道這是厲害的設計師款
- 請店家幫忙修飾或自己搭配一些配件
同款設計做不同微調形成截然不同的樣貌與用途
類專屬設計幫品牌和設計都「賺到更多錢」
以包裝設計為例,一個設計師搭配一位業務專員,和客戶來來回回溝通一個月,人事成本加上利潤,一款彩盒的設計費用2萬元算是不貴甚至虧錢的生意,但是市面上比這價錢更低的設計案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溝通過程也許設計了10款,但客人最終只會(也只允許)選擇一款,且這一款僅收這一筆費用。品牌商會覺得產品賣不賣得出去都還不知道,就要花2萬元設計外面的盒子?設計公司絞盡腦汁也收不到設計師一個月的薪水,下個月還會不會有客人上門還不知道咧!
若同樣的設計公開讓所有品牌商選購,一款售價5千,只要4個品牌商選購就回本了!更別說這款設計也許可以撐個5年的流行,賣個百來款品牌,每一個品牌都用更少的價錢買到喜歡的設計,而每一個設計師都得到更多應得的利潤,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換一個角度,設計也不一定要以「設計」的形式來販售,若導入代工商的角色,例如以彩盒的形式來販售,通常一間健康營運的品牌商,一年做1千個彩盒算是最基本的數量,每個彩盒若單純代工價格30元,而此設計師款為35元,品牌商每年只要多負擔5千元的設計費用,而且每年都可以調整不同的風格,讓品牌形象跟隨流行逐步修正,投入同樣的成本,可以支撐5年,而在原本的市場結構中,1年就用完了,更別說完全沒有設計調整的空間!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亦然!以前提案設計10款只能1款雀屏中選,現在其他9款可以給其他品牌商選用,每款5千元的收入,花費同樣的精力,就有5萬元的收入(是原本的2倍),更別說每一款都有超過1張訂單以上的情況了!
類專屬設計的經濟價值
類專屬設計不等於「公版」也不是「圖庫」
因應工業化生產,所有工業產品都有經濟生產量的概念,但伴隨著企業碎片化,許多小企業的需求量連經濟生產量都達不到,這時就可能會選擇「公版」。所謂的公版就是代工廠自行設計並生產一定的庫存做販售,當然購買公版的品牌商所用的設計就會一模一樣了!而類專屬設計不單是從代工廠的角度出發,而需同時兼顧「品牌商」、「設計師」、「代工廠」等多方角度與最大利益。
從品牌商的角度來說,品牌形象是不容許朝令夕改的!如何在眾多的選項中挑出適合自己的設計,隨著時代演變或者品牌的成長,選擇該如何與時俱進?
從設計師的角度,如何讓同一款設計在不同的尺寸、配色、字型、產品類別等條件下都「合理」?這是需要精心設計並不斷try and error的!
從代工廠的角度,大多說的訂單都會低於最低經濟生產量,但又要保留最大可客製的空間,例如客製Logo、產品資訊、包裝尺寸、品牌識別色、標準字體等。哪些元素該庫存,哪些元素可以少量生產?如何生產?如何組合?
另一方面,線上圖庫其實是設計界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但必須說類專屬設計也不等於圖庫,可以說圖庫是其中一個元素而已,圖庫多數局限於平面的視覺化設計而已,而類專屬設計需考量到各種情境,更甚會有具體化的盒型結構設計、製程規劃、材質選用等。
類專屬設計有許多類似的「成功案例」
若更廣義的定義設計,事實上類專屬設計這樣的概念在許多產業是有輝煌的成功案例的。例如在網站設計上,類似「模組化設計」這個概念,Wix、Wordpress等都是傑出的成功案例,其架設了完整(且不斷更新)的大量模組,在最大可客製的條件下,讓使用者可以調整為適合自己品牌的設計,而這最大可客製的設計又同時需考慮到程式碼的結構、網站運行的速度、Google搜尋的SEO網站優化效果等,有許多面向都可以和類專屬設計相對應,只是運用的產品項目不同,事實上OBASSO所提供的網站設計服務也是架構在這樣的概念下。
在印刷的領域近二十年風行的「合版印刷」造就了台灣如健豪、家裡蹲、藍格、白紗等知名的成功企業,其理念是不同客戶的稿件合在同一塊印刷版中,在一次生產中同時作業,它的缺點是個別的印刷品需遷就其他印刷品的印刷條件,因此會犧牲了特別色、色彩精準度、甚至部分的後加工精度,然而,這些細節真的是大部分客戶需要且必要的嗎?合版印刷的成功給了這個問題不爭的解答。在概念上類專屬設計也可以比擬將幾個品牌設計結合起來做一個「合版設計」,當然這只是一個比擬,並不夠精確,然而我們從這些成功的前輩中,難道看不出類專屬設計運用在品牌設計與包裝設計上的必然而可見的未來嗎?
類專屬設計是所有設計師都應該謹慎思考的「未來」
針對訂單碎片化,工業上不斷創新設備與生產管理以因應少量客製化的市場,然而設計界對應這樣的趨勢提出了什麼因應對策呢?所有知識領域中最創新的設計產業對少量客製化盡然是最落後的一群!甚至在市場上揚起一陣「速食設計」的風潮,一切簡單快速美觀就好!事實上設計能做到簡單快速又美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苦了設計師,也難為了小品牌商。類專屬設計不只是針對特定的設計項目,而是大多數設計都適用的,舉凡Logo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店面室內裝潢、甚至到行銷活動設計都可做為一個思考的方向。
「類專屬設計」是因應工業化大量生產以及企業與訂單碎片化這樣的矛盾,為設計界所提出的一個想法,並且這個想法也已經在OBASSO這間設計公司實際的測試運行中(詳見:OBASSO電商平台),但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類專屬設計」是需要(也必要)非常龐大的設計師群,且含跨領域的設計師共同經營,才有可能翻轉設計的生態,也許現在還不多人能夠了解這個理念,但我們仍會一步一步做,相信可見的未來,這是大家共同的一個生意。
留言